巅峰苏联军力有多可怕:8天扫平欧洲,令美国胆寒
人类历史上曾存在过许多强大的国家,这其中,苏联绝对算得上是最具争议的一个了。
一方面,苏联离如今的我们并不遥远,另一方面,这个国家曾给世界带来过无与伦比的震撼与恐惧。有些人认为苏联的解体成就了美国,使后者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如今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为所欲为;也有不少人将苏联解体戏称为“人类的进步”。
苏联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由于偏重于重工业尤其是军工的发展,导致国内经济发展失衡,越到后期,这种缺陷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然而,虽然总体上一直不如美国强大,但在至少两个十年内,苏联在冷战中占据上风,依靠的就是强大无比的军力。不过,这一点说来也有趣:苏联之所以带给西方世界恐惧,归根结底竟然是因为自己的恐惧。
苏军“钢铁洪流”的诞生源自于“大纵深”战略,受到德军装甲军团的影响。当美军在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原子弹后,核武器巨大的杀伤让苏军高层暗暗惊恐,并认为在核战爆发后,机场等遭到破坏,空军指望不上,只有足够数量的装甲部队才能对地方产生威胁,做出致命的反扑。
巅峰时,苏联及华约武装的坦克总数超过10万辆,仅苏军就有8万辆,北约所有成员国坦克总数加起来,还不到这一数字的1/6。不过,我们今天并不以苏军为主,而是从北约的战术上来看当年苏军带来的是怎样一种威慑力。
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国防部的一份报告中,重点对“敌情”做出了分析。美国方面认为,一旦冷战变热,华约瞬间可以动员出700万作战部队,外加10万辆坦克和2万架飞机。美军作战专家做出判断:在这种规模的力量面前,想要取得战争胜利,可能性为零。况且美国不与欧洲大陆相接,可谓是鞭长莫及。
美军专家就苏军和华约武装部队的实力,讨论了半天最终做出这样一套战略(如下图)。北约的专家们根据苏军部队规模庞大、必定需要大量补给的特点,将东欧所有的大型铁路枢纽、苏军和华约部队的集结点全部做出标记,并用核武器进行针对。如果战争爆发,北约方面会第一时间用核武器摧毁这些目标,目的并不是为了打击苏军,而是为了造成交通堵塞,延缓苏军集结。
另外,美军专家也吃准了苏军缺少集团军级后勤单位这一缺陷,尽可能地用核武器切断乌克兰、波罗的海等地区军队与后方的联系,从而延缓苏军集结,取得战略先机。可以这样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几乎放弃了用常规武器和常规战法打击苏军的选择,将核武器当做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然而,虽然苏军拥有约3万枚核弹头,足够将地球上人类毁灭数百次,但苏军仍然非常害怕核武器。苏军也以核武器为核心制定了一系列战术,不过与对方不同,苏军归根结底仍然将侧重点放在常规武器和战术上。为了应对美国的核打击,苏军做足了准备。格列奇科在担任苏联国防部长期间,将苏军的每个作战师都配备了战术核武器。一旦爆发战争,苏军将第一时间用3000颗各种当量的核弹打开进攻通道,扫平进军欧洲大陆的一切障碍,保证装甲部队和后勤部队畅通无阻。
另外,为了防止核战爆发后出现武器短缺的情况,苏军做了疯狂的武器储备。苏联解体后,一名苏军军官声称:苏军曾有营级单位配备4万把AK-47,要知道,这些枪支足够武装4个师的士兵。另外,在“大纵深战略”的指导下,以1980年为例:假如两军于当年开战,苏军第一时间可以集结约2万辆坦克,对敌军形成1.8:1的数量优势;然而两个星期后,苏军便可将数量优势扩大到数倍。此时,北约军队已经疲于应付,而苏军坦克仍从后方源源不绝地补充上来。不过这都不重要了——有的北约专家认为,到那时,整个西欧就已经被苏军攻破了。
从这些可以看出,当年苏军给西方世界带来的是怎样一种可怕的震慑力。作为苏联阵营的敌人,西欧国家始终生活在一种绝望之中。尤其是在苏联最鼎盛的时期内,战争似乎看起来并不遥远。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假设双方开战,一场核战争是难以避免的,那将会给全人类造成难以补救的灾难。
我们在电影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当美国与其他国家或某股势力在利益上产生直接对立,或是冲突无法调和时,美国人总是装作无奈却又很神气地说:如果对方不听我们的,那我们只能很遗憾地使用核武器了。通常情况下,总统纠结半天,要么在最终关头拒绝使用,要么就是用了也是白用。然而,这些镜头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印象:核武器是美国人比较依赖的解决问题的最终手段。
二战结束后,美国就成为了实打实的世界头号强国,美国资本充斥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曾经辉煌一时的欧洲列强们大都成为美国的附庸。二战后期,美国的军事实力达到一个鼎盛时期,拥有军队千万,航母上百艘,强大的舰队号称“只有外星人才能战胜”,那么,是什么让美国人忌惮到这种程度,使得他们动不动就要拿出核武器做震慑呢?用我们如今的视角来看,美国的这个“毛病”恐怕是被苏联吓出来的。
颠峰时期的苏联军事力量有多强大,前面刚刚做过介绍,我们看一个单独的案例:1961年7月10日,苏联研发并成功引爆了一枚“伊万”炸弹。该炸弹爆炸时产生了一个直径为4.6千米的大火球,爆炸后的蕈状云宽达将近40公里,高达60公里,是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的7倍多。可怕的是,这枚5000万吨TNT当量的“伊万”炸弹还是苏联高层深思熟虑后收着来的,要知道,按照最初设计,苏联想要生产一枚爆炸当量相当于1.75亿吨TNT的超级巨无霸。
“伊万”炸弹被视为苏联鼎盛时期对极端力量追求的一个典型,西方阵营得知苏联有了这么个玩意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吓得茫然失措,只能强装镇定,一面悄悄地疯狂布置防空系统。纵使在随后的联合国大会上,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直接咆哮“也不看看现在的老大是谁”,可谓是嚣张至极,美国人也只能默默忍受。
然而,苏联人对军事力量的追求远不止如此。历史研究者习惯将20世纪80年代视为苏联军事力量的鼎盛时期。以1988年为例,苏军拥有陆军、海军、空军、防空军和战略火箭军5个军种,共计193个重装机械化师,7个轻装机械化师,10个空降师,总人数超过300万人,并装备重型火炮5.17万门,轻型火炮不计其数;仅战术攻击机就近5000架。被苏军高层视为“核战争后最有效的反击手段”的装甲军团,装备坦克数量更是接近8万辆。
另外,苏军的军工生产能力更是堪称恐怖。美苏关系最紧张的十年内,苏联每年可以生产主战坦克3000辆、装甲车6000辆、洲际弹道导弹500枚、地空导弹5万枚、各类作战飞机3000架、各种作战舰艇近百艘。
可以说,苏联每年都可以“生产”出一个世界军事强国,而这些武器同样也非常先进。苏联的武器之先进到了怎样的地步呢?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此事一出,苏联高层一片哗然,认为在探索太空的道路上,苏联已经远远落后美国了。
于是,不久后美国高层访问苏联时,苏联方面玩了点手段,特意安排了几款新型战机、导弹等武器装备,装作有意无意地从美国代表团旁边经过。这回轮到美国人震惊了,他们没想到苏联的武器已经如此先进,回国后立刻调整战略,重新将偏重放在武器研发上,正因如此,苏联才获得了在太空探索方面追赶美国的宝贵时间。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苏联的可怕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被美国“吓出来”的。早在二战刚结束不久,苏军内部就有了一份报告,专门讨论美国核武器的威胁。1949年8月29日,苏联才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比美国晚了4年;20世纪60年代,美国拥有2.7万枚核弹头,苏联的核武器不过只有这个数字的10%;然而仅十余年后,苏联的核弹头数量比美国几乎多了一倍。
有趣的是,苏联人并不将核武器视为“最终解决手段”,相反,他们依旧将坦克等常规武器装备视为进攻的主要手段。然而,苏联人却并不害怕与美国进行核战争,冷战便陷入了这样的僵局:苏联要挟用“钢铁洪流”推平美国的欧洲小弟,美国则说你若敢乱动我就用核弹头轰你。苏联则毫不在乎地说,别得意,你敢用我就也用……
也正是如此,鼎盛时期的苏联可以说是无法战胜,冷战期间,整个北约的军事专家们制定的所有战略战术,研发的所有新式武器,目的只有一个:如何延缓苏军攻势。美军更是对用常规战法战胜苏军直接放弃了希望,只要冷战变热,美军便第一时间动用核武器,仅仅是为了占据一点战略先机罢了。如此可见,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美国总是将核武器挂在嘴边,恐怕是“恐苏后遗症”的表现吧。
然而,苏联维持这样强度的震慑,自然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高昂的经费让本来就不是十分富裕的苏联逐渐难以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加深了国内矛盾。
生于不义的,必将死于耻辱。胡虏无百年之运。
1991年12月25日,庞大的“红色帝国”轰然崩塌,谁能想象到这个曾盛极一时的超级大国,会用这种方式,从历史舞台中央黯然落幕呢?
重温